《村口》(10诗)
文/秦时月
村口,像断臂人的长袖
鼓胀的风,推着人走
那年月的村口饱满,热闹
小车拖着田里一长串身影映照在路上
过往之人,身陷温柔乡
这年头,村口死寂、空旷
没人,没鸟,没东西
迎面的赶快弯路,在家的压低嗓门
卧听,鸟雀不惊的声音
去远
《读脸》
面对满桌丰盛的菜肴
我突然没了胃口,筷子举不起来
想象,哪张脸明年还会见
哪张脸明年会不见
饭菜七盆八钵皆绿色
绿色食品把人绿进山包包里去了
新人忝列其间,分辨写在脸上
像与不像,都是原版
村里老外不来,只因这里不是深圳和上海
读着,那张张或明或暗的脸
我在想,那张脸会长出树
那棵树会开出花来?
《欢喜》
针尖对麦芒的争吵是欢喜的
摔盆子砸碗的尖叫是欢喜的
口水升级为肉搏战是欢喜的
女儿的沉默切换成嘤嘤的啜泣是欢喜的
晾晒的衣服忍受不了跳下阳台是欢喜的
小夫妻满面春风咚咚的敲门声是欢喜的
捡起散落的衣服笑着跑回家更是欢喜的
我把那么多的欢喜挡在门外
不让欢喜挤进来
《往事》
那口塘,已成盲人的眼
打不开的是长满新绿的畦
不是碧波荡漾的绿
照不见,母亲当年的伤欲别以及抱着我
一步一踉跄的恋恋归
一道且伤且美的忆
留下一个永久……
《母亲的节日》
那个节日对于母亲没有任何意义
没有单位发她一百元,也许二百
没有单位放她半天假,去郊外踏青
踏青,她不忍啊,青哪能踏呢
母亲的节日,在儿孙们举着鲜花的日子
那些人去了那些年,泪已流干,日子已去远
结痂的伤口不撕不痛
母亲的节日,在儿孙们拎着满月的日子
母亲血糖高,不吃那些东西,但她高兴
母亲的节日,在红灯笼挂上门楣的日子
所有的人归于膝下,聚在一起
只有这些日子才是母亲的节日
其它的,一概不是
《母亲的脸》
母亲的脸,是我读了一生的书
那册书厚厚的,装着春夏春冬、阴晴圆缺
订着对儿孙的碎碎念
没见到我们,那册书便翻不动了
爬满生僻的字、词,像只只拦路的虎
掐住母亲的脖子、眼睛,酸酸的、胀胀的
疼。等我们出现时,那册书便翻得哗哗直响
快乐在上面打着滚儿、撒着欢儿
等我们离开了,那册书就又合不拢了
合不拢的日子,载不动许多愁
《擦拭》
父亲走后,我就有了这么个习惯
每次回老家,总要把躺在旮旯的农具
一件件收拢、排队,用心擦拭
擦得像父亲在世时的光洁
和它们说悄悄话,说父亲没说完的话
尽管我的动作有些别扭,不够专业
也不一定有着父亲的投入
但我努力学着父亲的样子
从上到下、从下至上,反反复复地擦
就像拉着父亲青筋暴突的手
和日渐萎缩的腿
那上面还留着父亲的唾液、汗渍
和体温。那么熟悉,那么亲切
擦着、擦着,我看到天堂的父亲
望着我笑。笑得很惬意
《父亲的咳》
父亲的咳,内容极丰富,情节极妖娆
长短轻重,有着各自不同的含义
父亲的咳,有时抒情,有时叙事
有时响亮,有时浑浊
只有我,能读懂他的含义
父亲走了,咳没走
就在那片屋檐下
就在那些砖缝里
就在老屋的每一个角落
看儿孙出出进进,演着人生那场戏
在父亲咳成的海上,我们浮、沉
玩蹦极
《百年樟的心思》
兀立村头,给过往的客人导向
不会申遗。或泛青、或枯萎的枝桠
怒指苍穹。腹被掏空
掏空了的心流泪、亦流血
流一地的思念
客人不知
主人不知
儿孙们也不会懂
《符号的墓志铭》
他太平常了,平常得就像个符号
只在谁家农活做不过来才会记起
没有子嗣,原本也该有的
只是,当年他没把人家当回事
人家脸上挂不住,也就一步三回头地走了
他走时和其他人没两样
只是没有穿孝衣的人
送他的人自发排成长队
事后有人忆起,说:有个女人抹了眼泪
有人说那女人根本就没哭
有人说那女人的眼泪打个转又回去了
只有唢呐吹得一路高一路低
很是悲情。
两年后,村里改道
好心人给他立了块石头,当碑
村里老石匠凿了几个歪七竖八的字
“□□之墓,生卒不详”
几近无字
作者简介:张友琴(秦时月),男,现居武汉。1962年10月出生于鄂东大别山下的一个偏僻乡村。八十年代初开始诗歌创作,有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作品散见各类报刊,收入各种选本,偶有作品获奖。出版专著(合著)《给您一把金钥匙》。
写作理念:回到起点,没有终点。用文字慰藉心灵,用真情打动读者。我手写我心。
通联地址:武汉市江岸区后九万方三村3—17号丁栋1单元302信箱 (中国人寿保险武汉市分公司宿舍院内)
电子邮箱:zhangyouqin1962@126.com
联系电话:13797076559
邮政编码:430015